汉代七尺是多少米,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身体素质也就比以前的人们好,我国的人均身高也比以前高了,那么汉代七尺是多少米呢?一起来看看吧。
汉代七尺是多少米1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以说是所有人民衣食无忧,现在的人们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了。
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身体素质也就比以前的人们好,我国的人均身高也比以前高了,经过调查,调查范围覆盖6亿人口,得出结论:我国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69.7cm,成年女性身高是158.0cm。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现象发现,现在的小孩长个子太快了,有的孩子还在上小学,身高就有一米五六甚至一米七八了,比很多成年人都高,有时候教室里面的学生比老师还高出许多,大家站在一起场景难免会有一些尴尬。
这是一个好现象,我国的人均身高一直都不高,不像美国那些国家,人家的身高和体格都要比我们国家的人好,站在一起差异很大。
如今我们国家的人们身高越来越高,全民身体素质提高了,说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直接体现了我国的实力有很大进步。
那么古人说的七尺男儿有多高?关羽有1米8吗?河南洛阳出土的一把汉尺,揭开答案。
七尺男儿等于多少米?
七尺男儿约等于为现在的1米61-1米68。
“七尺男儿”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的说法,秦汉时期一尺约为23到24厘米。
史料佐证:
东汉班固《汉书》中提到“光为人沉静详审,长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意思是说霍光为人沉着冷静,身高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留着好看的胡须。
同时《汉书》还提到“莽为人侈口蹶颔,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意思是说,王莽大嘴低下巴,眼睛面带红光,身高七尺五寸,喜欢穿厚鞋子戴高帽子,俯视周围。
由这里可以看出,霍光和王莽都高于古代的七尺男儿,身高在汉代比较突出,约为171厘米和176厘米作用。
扩展资料:
古代“一尺”长度的变化及“七尺”的指代意义
一、古代“一尺”的变化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周代到汉代,一尺合今23.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朝,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现代一尺约为33.3cm,三尺等于1丈。
二、“七尺”的指代意义
1、代指二十岁。出自《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皆征之。”意思是全国上下二十到六十岁的男子,都要被征用。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出自南朝沉约的《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 意思是把自己的一点一滴都用来奉献给国家,忘记自身来报效君主。
七尺男儿有多高?
我国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169.7cm,在古代应该是几尺男儿呢?古时候说的七尺男儿,放在我们现在的测量单位中,应该是多高?
对比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与现代生活,很明显,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肯定没有我们现在好,所以人均身高肯定是不如现在的。
那么在古时候人们常用七尺来形容男子身高,那这七尺应该是多少厘米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时候的换算单位,和我们现在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秦始皇以前,社会里的换算单位都是不统一的,最后还是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统一了度量衡,全国的换算单位才开始统一。
这度量衡中的“度”是指长度单位,“量”是指容积单位,“衡”是指重量单位。“量”在用于称粮食重量时,在古时候被称为“石”、“斗”,比如一石米、一斗米等等。
秦之后,汉朝没有抛弃秦朝的度量衡,而是沿用了秦朝的度量衡。我们先看一下汉朝时期“度”的换算情况是怎样的:
1引=10丈=2310 厘米 1丈=10尺=231 厘米 1尺=10寸=23.1 厘米 1寸=10分=2.31 厘米 1分=0.231 厘米
所以我们的考古学家就围着这一逻辑,根据商鞅铜方升换算出:秦朝的一尺就等于我们现在的23.2厘米。
按照这个比例,古时候人们常说的七尺男儿,应该就是7*23.2=162.4厘米,而古时候人们还说关羽身高九尺,也就是208.8厘米。
虽然我们现在的'人也有两米多的,但是并不多,古时候这样的身高,大多数人还是不太能够相信。毕竟没有具体的测量器具作证,只是借鉴商鞅时期的一个文物来推理,信服力还不够。
错金铜尺
说到具体的测量器具,就不由得想到了河南洛阳出土的2把汉尺,这是两个汉尺是从汉恒帝刘志的墓穴中发现的,这两把汉尺都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器具,且长度都是23厘米左右,但是材质不同。
其中一把就是普通的木尺,另一把却是错金铜尺,这个错金铜尺保存度比较好,具体长度也比较精确,是23.1厘米。
这两把汉尺一出土,汉朝的“度”就有了确凿的物证,我们就可以参照这个尺寸长度来衡量关羽的身高了。
按照错金铜尺的长度来换算,一尺等于23.1厘米,那么九尺就等于207.9厘米,所以关羽的身高就是207.9厘米;而七尺就等于161.7厘米,所以当时的人均身高为161.7厘米。
古时候的人均身高与现在的人均身高比较,相差8厘米,这个数据还比较说得过去,比较人均身高提升起来并不是短期就能够完成的,而需要漫长的时间。
而关羽身高207.9厘米,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很难有人能够长到这么高,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就像姚明,虽然高于常人,但也是有的。
结语
在那个人均一米六左右的时代,两米多的关羽站在人群中确实非常突出,也难怪那么多人能够关注到他,并且形容他身材伟岸、威武雄壮。
但也有人说关羽毕竟只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作者故意夸大其词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书中也有提到:刘备身长75寸,按照错金铜尺来算,也就是173.25厘米。
刘备与关羽站在一起,是用“仰视之”来形容的刘备看关羽的姿势。由此看来,关羽至少比刘备高出一个头,至少也有一米八几,这样的块头也是不小,与周围的人相比,关羽的身材还是算雄伟的。
汉代七尺是多少米2在现今留存的史料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七尺之躯”这个词语,亦或是在今人拍摄的许多古装影视剧中,形容男子身高之时也时常会说“堂堂七尺男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部名叫《知音》的爱情电影广为人知。电影讲述了 ……此处隐藏940个字……无论是《史记》还是“孔子屏风”记载生平,按道理不会使用鲁国尺作为标准。
道理很简单,一部《史记》涉及的人物无数,司马迁对很多人物的简介之时都有描述其身高体貌的记载,因此不可能说在介绍孔子之时按鲁尺标准。
而介绍项羽之时使用楚尺,正常来说,应该会统一使用周、秦、汉时期大致相似的标准度量,即一尺约合23.1-23.2厘米。
此外,如果按照鲁国尺,那根据“屏风”所载的孔子“七尺九寸”的身高也就是一米六二而已,根本不足为奇,和众多其他史料记载相悖了。
其二,超过两米二的孔子与其他史料记载的情况不符。
西汉时期著作《淮南子》对孔子有这样的总结:“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意思是说,孔子智慧超群、勇武过人,除了力大能举城门门栓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跑得比野兔还快。很难想象,一个超过两米二的人能够敏捷迅速到比野兔还快,这是有悖常理的。
此外,无论是在《论语》中还是先秦的其他典籍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孔子力大无穷、勇猛矫捷过人之外,关于其超高的身高没有一点文字痕迹。
这就不太符合常理,要知道孔子门下弟子众多,面对这么一个超过两米的老师,至少也应该有学生与孔子的相关对话,或是发生一些轶事才对啊,然而并没有。
其三,在当时那个年代,超过一米八的孔子已经是惊为天人了,后世存在着对其美化甚至神话的倾向。
这一点,特别是在西汉“独尊儒术”之后,随着儒学成为了当世显学,孔子几乎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圣人”,对其的美化自然也符合史家之笔法。
比如说孔子母亲外出游玩梦见神仙然后便怀孕生下了孔子,这就类似于对很多开国皇帝的神话一样;再比如在孔府档案中,描述孔子形象时说,先生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
古代的“围”指的是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大约30厘米,那么十围相当于三米,简直不可想象,孔夫子要是听说后人把他的腰围写这么大,估计会气坏的。
综上可见,根据相关史料的佐证,真实的孔圣人,其个头确实不小,但并没有九尺六寸那么高,其实际身高以“屏风”所载的“七尺九”比较符合史实和客观常理。
为了提升孔圣人的光辉形象,汉代时期的文人就对孔子的身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大。
汉代七尺是多少米3“七尺男儿”的说法源自何处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听到,“堂堂七尺男儿,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的台词。从字面意义上决定着这句话,讲的就是作为一个男人不应该甘于平凡,而是应该仗剑游历为国家做贡献。
这里面所说的“七尺男儿”, 实际上拥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身为男人就应该顶天立地,并且拥有高尚的品质和充满魅力的人格。
第二层意思其实就是形容男性的身高。但是“七尺”到底有多长?应该以什么作为丈量标准?这个就需要大家深入研讨一下。
笔者认为按照历朝历代的发展规律来看,由于每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具有独立的特色。所以可以得知他们所奉行的标准,应该具有一定差异性。就拿“尺,寸”这两个长度单位来说,在不同的时代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
1.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的“七尺男儿”中的“尺”的长度,应该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长度单位。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测量工具,所以人们都以“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为丈”。大意就是以手指和手掌的长度与宽度,作为“寸”或“尺”的`测量标准。
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去深究“尺,寸”,其实 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因为每个人的手指长度和手掌宽度都不同,所以在测量的时候只能获得一个大约的数值,而且也会出现非常大的误差。所以此时的“尺,寸”并未有具体记载。
2.商周时代的“尺,寸”标准
殷商和周朝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具影响力的朝代。因为这两个朝代不仅,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且也第一次出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标准。所以从商朝到东周末期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人们已经规定出了“尺,寸”的具体长度。
商朝时期“一尺”的长度,按照现代测量标准的算法约为16.95厘米。如果按这个标准去计算“七尺”的长度,应该约为120厘米左右,很显然古代人的身高绝不止于此。幸好当时并未出现“七尺男儿”四字,否则就会变成一句辱人之言。
周朝时一尺合今19.91厘米,这样算来“七尺男儿”的身高,大约为140不是厘米。很显然这种尺寸也完全不符合史料记载。古代人的身高就算再矮,也不可能比武大郎还要低。否则古书中的英雄人物就不复存在了。
3.秦汉时期“一尺”约为23厘米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历史上关于他的身高和长相众说纷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这种说法极尽抹黑、贬损之意。
而《太平御览》中则说:“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通过这段文字秦始皇的形象又重新回归到了正常人。
据说秦始皇是一个身材伟岸、仪表堂堂的帝王。他们的身高按照现在的尺子,进行测量后获知大约有1.98米。
按照秦时“一尺“约23.1厘米进行测量,“七尺”的总长度应为1.62米左右。如果秦始皇身高达到了1.198米,说明他的实际身高可达到“一仗”。这其实也是古代“男人大丈夫”说法的一个由头。
到了汉代“一尺”大约为21.35—23.75厘米,也就是说此时的“七尺男儿”的身高,差不多应该达到了150-170厘米左右。可以说此时古人的身高,已经与现代人的身高相差无几,或者说古人“身高丈余”的说法不攻自破。
4.“一尺”长度的实际来源
据《吕氏春秋·季夏纪·古乐篇》记载,古人的基本长度测量单位,其实是以“黄钟”乐器的长度来确定“尺“的长度,按照这种记载可以得知,古代的“尺”又可以称为“乐尺、律尺、黄钟尺”。但是历代关于“尺”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会有一定差异。
再一个大家也应该清楚,古代“尺”的长度要比现代短很多。所以,当古人说起“七尺男儿”之时,就可以得知当时人的平均身高,也只不过才有160-170厘米左右。所以像秦始皇和项羽这种高个子的人并不多。
实际上古人“布手知尺”的测量方法,指的是将成年男性的左手伸开,然后测量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所得出来的数据就是“一尺”的实际长度。而这种方法测量出来的“一尺” 大约是20厘米。
按这种长度去衡量“七尺男儿”, 恐怕古代的男人个个都是“小个子”。但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曾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作为古代的美男子,身高“八尺有余”。
如果按照“一尺”20厘米去计算,“八尺有余”也只不过才1.60米多一点。这种身高比例怎么可能称得上是美男子呢?
但如果按照秦朝时期的“一尺”来测量,也就是每一尺约为23.1厘米,邹忌 “八尺有余”的身高,至少应该在1.84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