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点和风俗,是各个少数民族自创立、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着特定意义的民族习俗,亦为传统文化,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背景,下面来看看少数民族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少数民族特点和风俗1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建立在这个民族的生活条件上的。
由于我国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因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差异,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只要民族存在,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的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而且,民族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蕴藏着一个民族浓厚的共同心理感情,例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尽管住在不相连接或甚至相距千里之外。这种深厚的民族共同心理感情,具有民族内部的稳定性。
二、群众性和社会性。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整个民族所共有,而且世代相传。
渗透到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必然对这个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各个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到解放前还不同程度地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这些历史的痕迹。
三、民族性和敏感性。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思想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四、地域性。
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适应居住地区自然的、地理的、气候的条件和经济条件而形成的,反映了地域性的特点。如在居住方面,我国北方较寒冷、风沙大,当地农区的少数民族多住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房屋,房顶低矮微斜,有利于保暖和御防风沙。
南方较炎热、雨水多,当地少数民族的住房多为杆栏式的,分上下两层的吊脚楼,建筑材料一般为木材和竹子,房顶高,既通风凉快,又可防洪、防潮。
少数民族特点和风俗2
1、汉族:语言使用汉语,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2、满族:语言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信仰多神的萨满教。
3、朝鲜族:语言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大多数人无宗教信仰。
4、赫哲族:语言使用赫哲语,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5、保安族:语言使用保安语,信仰伊斯兰教。
6、撒拉族:语言使用撒拉语,主要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7、土族:语言使用土族语,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
8、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信仰佛教。
9、傈僳族:语言使用傈僳语,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10、怒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碧江,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11、独龙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自治县,信仰万物有灵。
12、景颇族:语言使用景颇语,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
13、阿昌族:语言使用阿昌语,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14、德昂族:语言使用德昂语,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15、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盟、沧源,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
16、拉祜族:语言使用拉祜语,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
17、布朗族:语言使用布朗语,信仰小乘佛教。
18、傣族:语言使用傣语,多信仰小乘佛教。
19、基诺族:语言使用基诺语,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
20、哈尼族:语言使用哈尼语,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
21、京族:语言使用京语,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与海洋有关。
22、黎族:语言使用黎语,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23、毛南族:语言使用毛南语,信仰道教。
24、壮族:语言使用壮语,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
25、仫佬族:语言使用仫佬语,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
26、瑶族:语言使用瑶语,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27、侗族:语言使用侗语,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少数民族特点和风俗3
朝鲜族
朝鲜族清明节是和“寒食节”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天,朝鲜族同胞都要上坟、禁火、出游和运动。
朝鲜族重孝道,十分重视寒食节。他们讲究在这天与祖先及故去的亲人同食一餐,在坟前当着故去的亲人“面”把扫墓祭祀的“供品”吃掉,称为“早餐”。这种仪式意在祭祀的同时,也让先人看看他们的“心情”、近来的“生活状况”,以表达他们对先人的.诚实和敬畏。
明太鱼是朝鲜族清明节必不可少的菜肴,他们认为,清明节吃这种鱼更能滋补身体,保佑一家人全年安康。
除了在野外“寒食”,朝鲜族的寒食节还要进行一系列体育活动,如踢足球、荡秋千、踏跳板、踢毽子、放风筝、赛跑、摔跤等。
满族
满族自古清明上坟不烧纸,插佛托。插“佛托”习俗是满族特有的一种家族祭祀活动,新宾地区的部分满族家族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习俗。
佛托就是在一根1.5米左右长的柳木杆,串上苞米骨(即玉米棒子的核),在苞米骨上扎一团剪好的五种颜色的纸,五色纸代表万物之源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纸团下飘逸着一圈五彩纸条,长约0.3米左右。
据说苞米骨代表裸体女性,而扎缠的一团子五彩纸条便是代表子孙,一团纸团包住苞米骨,五彩纸条飘垂其下,说明满族人祈望子子孙孙,世代繁衍,相传不息。
主持祭祀的父、母亲,上坟插佛托,正好是寄希望于父祖辈,保佑后代昌盛。
苗族
苗族清明祭祀活动分为三个等级,即牛祭、羊祭和猪祭。
牛祭属于举族大祭,一般遭遇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之后,用牛祭的方式,将全族人聚集起来,这种大型祭祀活动的结果,是区域“依直”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