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传统节日和风俗,习俗经过了长期的积淀与凝聚,并流转了数千年传承、发展下来,记录着我国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社会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各个传统节日和风俗。
各个传统节日和风俗1
春节
春节,也成为新春、新征,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是一岁之首,是人们为了庆贺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日子。春节中的习俗有很多,包括扫尘、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拜年贺岁等等。
元宵节
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在汉武帝时期设立,当时是为了纪念“平吕”,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在元宵那天,人们拥有阖家团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位于农历三月的上半月。时逢清明,天气逐渐转暖,万物都焕发出新的生机,显得齐洁而清明。在清明节,我们的传统习俗有踏青出游、扫墓、放风筝等等。
端午节
端午节又被称作重五或端阳,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楚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心为国却被贬黜,愤然投河自尽,因此人们往往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来纪念他。除此之外,传统的习俗还有喝雄黄酒、插菖蒲、驱“五毒”等等。
乞巧节
乞巧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七夕,位于农历的七月七日。七夕这一节日最早源自汉朝,是妇女穿针乞巧的日子,后来则被附上了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因此也演变为了中国的“情人节”。在七夕,民间的习俗主要有穿针乞巧、拜织女等等,当然也是情侣们约会的好时间。
各个传统节日和风俗2
中秋节
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在我国是仅次于春节的一大节日。在中秋这天,皓月当空,月亮圆圆满满,象征着合家团聚。我国庆祝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有赏月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燃花灯等等。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有关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小编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尊重这些节日与习俗,将我国的智慧与文化继续发扬下去。
各个传统节日和风俗3
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 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