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来历, 除了建国后的节日,在历史上也同样有着许多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其中虽然很多,但是最有名并且最备受关注的是有八个传统节日也是最受重视的。那么下面跟大家分享传统节日的来历。
传统节日的来历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人们以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来欢度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春节的由来
春节也叫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以吃元宵、放花灯、观灯会等活动来庆祝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
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便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防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想出一个法子 “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间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
清明节(公历四月四日——六日)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扫墓,踏青,放风筝来度过这一个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版,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权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以包粽子,赛龙舟来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节的由来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老牛相依为命。无意结识了天上的织女,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
婚后,牛郎和织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
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中秋节的由来
相传后羿射下了天上多余的九个太阳后,很多人前来拜师学艺。这天,后羿将求得的`不死神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这事怡好被蓬蒙看到了。
当后羿外出狩猎时,蓬蒙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时刻,嫦娥吞下了药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赏月吃月饼
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由来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这一带的百姓就会病倒,丧命。。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终于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 “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
腊八节的由来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钱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创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车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干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统节日的来历2
中秋节
相传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七夕节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双牛皮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便出现了,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中元节
相传,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从此七月十五这一日便演变成了祭祀已故亲人的中元节。
重阳节
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传统节日的来历3
春节
【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
元宵节:
【来历】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内涵】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清明节
祭祀踏青两相宜
【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内涵】这两年,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
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清明时节春光最好,适合人们到郊外亲近自然,拥抱春天。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
端午节
粽叶飘香习俗多
【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盂兰节、蒲节等。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
【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七夕节
【来历】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源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因为,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也称这一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涵】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中秋节
花好月圆人团圆
【来历】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中秋节形成较晚。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内涵】中秋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生的美好愿望。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阳节
【来历】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内涵】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冬至节
【来历】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内涵】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