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解困
通常,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是:不如向未来的你自己倾述、求助。可世间并无时空隧道啊,那又如何才能办得到呢?这做起来其实很简单。舒舒服服地坐在一把椅子里,闭上双眼,想象你走进了一个房间,除了白色的粉墙外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把隔桌对置的折椅。在靠你身边的椅子坐下来,十年后的你自己与你的交谈就这样开始了。他(或她)就坐在你的对面,一定是有问必答。那你就敞开心扉,与他(或她)促膝长谈吧。有疑难只管问,然后采纳答案中比较成熟的优化方案。
2、三思而行
你或许认为“雷厉风行,只争朝夕”是最好的办事风格吧。马上!现在!立即!要不就太晚了!这类观念似乎已在我们的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然而,雷厉风行就一定会捷足先登吗?依我看,有时倒是适得其反。所谓“三思而后行”,就是让你在付诸行动之前花上十来分钟把要做的事通盘考虑一下,并预期一下事态的走向和结果。我想,如果你预先做了这类功课的话,将会发现办事的效果有了质的飞跃。
3、虚怀忘我
不时聆听自己的心声,感受直觉的认知是相当重要的。然而,要是你一点也不想听那些逆耳忠言怎么办?要是你把自己的那些拙招臭棋当成是英明决策又该如何?此时,把它们撂在旁边凉快凉快要比一意孤行好得多。有时甚至最好怀疑你是否真的就象自己想象的那样高明。一般来说,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的潜能,这倒有利于我们养成防止头脑过热的习惯,而出现头脑过热现象的机率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4、酝酿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办理列在表上的事项或启动某些项目都是基于自己想做那些事,或想要完成那些项目的意愿。事情办成了我们或许会感到轻松惬意,项目园满完成之后我们也许会觉得心满意足。然而,每当我们认为这类感觉会顺理成章地不期而至之时,它却往往羞羞答答,若隐若现。因此,你不如从工作开始就找到预期的感觉,然后从打算采取的措施之中选择那些能酝酿(成功)感觉的付诸实施。要养成这种习性确实不容易,因为它似乎不合情理而且需要对它充分信任。此外,你还得有勇气终止众多的、不能产生预期感觉的那些事。养成这种习性要花费你大量的心血,可那值得。
5、张弛有度
我们的文化向民众赋予“努力工作,勇于在逆境中拼搏”等价值观,认为重要的是:不仅要竭尽所能,而且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然而,如果工作勿须满负荷运转该如何呢?如果你的生活也并未陷入困境又该如何呢?稍稍放松一点儿就会出事吗?不时这样问问自己,再走着瞧瞧,你就会有所改变的。
6、自诩自信
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水平有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或认为“要想提高实在是太难了,甚至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在尚未迈步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置于败局之中了。扪心自问,你至少还有点能力吧?再接着问问,为什么把改变现状看得那么难,或认为根本不可能呢?然后,花点时间自诩自信一番,装着无所畏惧的样子:“那其实一点也不难,我一定能做到”!如此这般之后,你的举止会有什么不同吗?
7、因陋就简
通常,为了做好某件事,我们要求的东西往往比实际需要的多得多。我们认为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金钱,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支持等等。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凭着因陋就简,你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许多公司都是在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许多伟大工程在创业之初能够依靠的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构思和为之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当你要做某事时,要是没有你认为必需的那些东西,你会怎么做?要是现在就有了你要求的所有东西,你又会怎么做?
以上仅仅是我发现的、已使我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几种习性。它们显得有点另类,要想它们发挥作用的话也得花点工夫去实践。可一旦它们真的植根于你自己的习性之中,那你也就从根本上突破了所谓极限的羁绊,就能创建引导你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更大成功的良性循环,自觉地播种、生根、开花、结果。
于是,我这里就要问你:是什么习性使你的变化最大?有什么难题或习惯改变了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