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怎么样的,人性是丑陋的,不可探究,越是探究,就感觉是一个无底深渊一样,世界上有多么丑陋的人,就有多么丑陋的人性,更有多么丑陋的人心,下面来看看人性是怎么样的。
人性是怎么样的1
01 利己与利他
在《无间道 三》里努力除掉警队其余卧底的刘健明(刘德华饰),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三字经开篇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圣 经却暗示,人生而带着恶。因为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教诲,偷吃了禁果。
人性论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小而言之,会直接影响个体为人处世的方式。大而言之,则极大地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轨迹。对于人性究竟如何,主要有三种看法,那就是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强调环境和教化作用的非善非恶论。
时至今日,人性论仍然对当代社会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一点从正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就可见一斑。根据这一假设,人似乎有一种自私的本性,这种自私的本性指导着一切人类经济行为,乃至其他所有领域的行为。事实确实如此吗?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澄清一点,
那就是行为上的自私自利和本性上的自私自利既相互联系,又未必一致。
人们在质疑理性人假设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各种奉献或者自我牺牲行为。至少,从外在的行为表现来看,人们并非总是极端自利的。
经济学家对此的回应,是从内在的或者本性上的自利这一角度,来阐释理性人假设。在经济学家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会表现出利他行为,有多种可能。但是所有这些可能,本质上都是为了利己。
比如说,表面上的利他,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从而在其他方面或者将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也可能,表明上的利他行为,能够给人带来内心的愉悦感,因此,真正引发外在利他行为的,是对个体的这种愉悦感的利己需求。
总之,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眼中,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虽然行为上会表现出利他的一面。
02 环境的影响
警队与黑道交错。选择看似很多。其实,你没得选。
换而言之,外在的利他行为,并不能说明人的本性就不是自私的。反过来说,行为上的自私自利,也并不意味着,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很多时候,人们从外在的自私行为,推导出人的自私本性,其实是犯了一种归因错误。所谓归因,简单而言就是从结果来推导出原因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归因的时候,往往会发生错误。有时会把由个体因素造成的结果,归因为环境所致。有时则会正好相反,把环境因素的结果,当作是个体特质的反映。
一个外在的自私行为,既可以被解释为本性自私的结果,也可以被解释为环境所迫的结果。比如当年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十八位路人都不出手相救,完全是因为他们本性自私冷漠吗?
其实未必。如果在一个出手相救不会受牵连的环境下,这些路人的行为也可能会截然不同。
相反,在新闻媒体报道了大量出手相救反被讹诈的事例之后,人们对所处的环境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解释小悦悦事件的另一种可能是,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认识,而非所谓的自私本性,导致了他们的行为选择。
那么回到一开始有关人性的问题上来,到底哪一种人性论,更符合最新的进化心理学理论呢?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是环境决定论?
其实,最新的进化心理学理论和这三种看法都不一样。它既不主张抽象意义上的先天论或者本性论,也不主张完全的后天论或者环境决定论。
03 自私、自私与自私
刘健明的'选择,是何种自私?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对人类行为乃至本性起决定作用的是基因本身是否能够延续。从这一点上来说,基因本身是自私的,正如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所言。但是,这种意义上的自私,和本性自私并非一回事,和行为上的自私自利更不是一回事。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说人本性自私的时候,是以个体为考察对象的。比如,这是一个自私的人,那是一个无私的人。但是,同样的一个或者一组基因,却是在众多不同个体身上同时存在的,尤其是亲属之间。
所以,基因保存自身的这种要求,和个体自利是不等同的。自私的基因,也可以造就利他甚至极端无私的个体。两个个体间的基因相似程度越高,就越可能表现出利他的一面。
研究甚至表明,这种由基因的相似性带来的利他倾向,不仅存在于亲族之间,而且还可能存在于非亲非故的朋友之间。从基因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同其他人以某种形式联系在一起,但又有所不同。所以,极端自私或者极端利他,都与我们这一物种的生物学基础不符。
此外,根据最新的进化心理学理论,基因决定的并非行为本身,而是行为与环境的匹配关系。在某些环境下,为了保存自身的目的,基因使得人们去做善举。而在另一些环境下,同样为了保存自身的目的,基因可能导致人们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
比如说,对于那些在危难关头只有携手共进才能共度难关的人而言,自私的基因可能会诱发奉献甚至牺牲行为。相反,当同样一批人在度过难关之后,自私的基因又可能促使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尔虞我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并不本性自私,也非本性利他。也就是说,前两种人性论,各有偏颇。
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完全的环境决定论是正确的。如果以基因为本性的载体,那么人类是有本性的,因为人类拥有由进化史造就的特定基因。这种由基因决定的本性,有善有恶。在有利于善行的环境中更多地表现出善,而在有利于恶行的环境中,更多地表现出恶。
人性是怎么样的2
总觉得古人受封建思想的熏陶,为人处事和现代人不同。但是,看过几本经典古书发现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朝代什么民族什么思想理念,人性总是没有变化的。
人性不是指人的性格,而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宗旨。这个宗旨是一个中性词,也可以说是人活着的源动力。因为人的言语行为都是内在驱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很多人重视利益,自己利益,子女利益,家族利益,为了追逐和巩固利益而努力向上,机关算尽,劳碌一生。也有极少数人重视情感,为了感情,辗转反侧,哀怨悲叹,或甜蜜或忧伤,终其一生。纵观历史,无论帝王将相,贫民百姓,活着都逃脱不了一个利字和一个情字。
为了利或者为了情,家人可以反目,国家之间可以战火相接,这种情形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连绵不绝,一直延续到现在,终究还会延续到人类终结。
为了权利,李世民可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尽长兄一家。为了皇位,李隆基可以舍弃自己钟爱的杨贵妃,让兵将将她缢死在马嵬坡。因为感情,皇太极可以在开张扩土的关键时期,悲伤过度,抑郁而死。因为感情, 顺治可以为了董鄂妃削发出家。展眼现在,兄弟姐妹为了争夺遗产决裂、厮打、打官司比比皆是。这就是人性。
人性可以被压制,可以被引导,但不能被遏止。人只要活着,人性就存在。小时候的童话故事,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性是不断变化的,或变得强,或变得弱,或向对立面转化。
人性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八十年代再往前,小偷小摸的行为被人所不齿,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发现了,大家会一致群而攻之的。可是现在呢?很多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有看见,不多说一句。以前在大街上看到老人跌倒,是会很积极地帮忙救援的,现在呢,顾虑重重,束手束脚,不敢管。
舆论导向,社会风气都会影响人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媒体企业那么在某些国家受到极端的打压、遏制,就是因为媒体是一个国家价值观的输出口,这个输出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视野。思维决定着行为。行为表现在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地位。
几年前社会流行厚黑学,很多人看谁都觉得有心机有城府。芙蓉姐姐出道伊始,社会对其是批判和嘲讽的态度,现如今网红遍布网络,为了搏出位,花样百出,极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睛,人们也渐渐接受和适应了网红的存在。过去人们以含蓄谦和为美德,现在讲求效率,快捷,力求以最短时间最简洁的语言阐述创意和方案。
人性翻出了花样了没?我觉得没有。就像时尚如同一个轮回,人性也是这样。别看我们国家素来以孔孟学说指导人们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以随性、不拘一格为美德,就像现如今人们追求自我,标榜个性。
说起来,现在的人们讲究的与众不同与先辈们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那时有的男子以白皙、阴柔为美,可以化妆。也有人追求崇尚自然,率性而为,不洗澡,着宽大袖袍,饮酒侃大山。民国可以说是大师辈出的年代,而春秋战国时代同样是百家争鸣,各类学说如同夜空中的群星熠熠生辉。
人性是怎么样的3
我觉得人性是具有两面性的,有一面是恶魔,另一面是天使。
我一直相信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那些被称之为好人的人,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方面,天使战胜了魔鬼;而那些被所有人都唾弃的坏人,只不过是他所认为的,该做的不符合主流大众的思想而已。
我们村子里有一个老人。年轻的`时候,就是别人让他帮什么就帮什么,反正有脏活累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他就是我们村子里的大善人,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但是当人老了,做不动,别人要求帮忙的时候,他已经帮不动了,这个时候周边的人就会阴阳怪气的说很多话,开始捡这个人的坏处说。
然而监狱里的人都犯过了那么重的罪行,等到刑满放归的时候,只要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就会有很多人夸他,浪子回头金不换。就不计较之前犯过的所有错。
所以说,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是该怪世人太过于善良还是恶毒呢?
人性是双面且复杂的,我们无法去探究,需要做的仅仅是认真的真诚的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