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龙的特性,三角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并且已灭绝的爬行动物。三角龙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三角龙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下面来了解一下三角龙的特性。
三角龙的特性1
1、外形:三角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长6—8米、高2.4-2.8米、重5—10吨。三角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大型头颅,是所有陆地动物中最大之一。它们的头盾可长至超过2.5公尺,可以达到整个动物身长的1/3。
2、三角龙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状物;以及一对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状物,可长达1公尺。头颅后方则是相对短的骨质头盾。大多数其它有角盾恐龙的头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龙的头盾则是明显地坚硬。
3、生活习性:群居、食草。三角龙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和暴龙生活在一个时期,同一个地方,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龙的生活习性
1、三角龙是一种草食性动物,广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温带地区,主要生活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在森林、草原中活动较频繁,以低高度植被为食,有时也会用头角、喙状嘴以及身体来撞倒较高的植被来食用。
2、三角龙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大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3、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第一个被命名为三角龙的化石标本发现于1887年,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由一个头颅骨顶部和一对额角构成。
三角龙的特性2
三角龙的特点
1.三角龙是四足食草恐龙,它四肢比较短,并且前脚掌有五个脚趾,后脚掌有四个脚趾。
2.三角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角和颈盾。
3.它鼻孔上方有一个角,两只眼睛的上方也分别有一只角。
物种起源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00万第纳尔纸币正面很多年来三角龙的起源非常不明确。在1922年,新发现的原角龙被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认为是三角龙的祖先。
然而,如今发现数种与三角龙祖先有关系的物种。发现于90年代晚期的祖先角龙,是角龙下目中已知最早有额角的恐龙。而2005年发现的隐龙,是已知唯一的侏罗纪角龙下目恐龙。
这些新发现非常重要,并描绘出角龙类恐龙的起源,它们起源于侏罗纪的亚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龙类出现在晚白垩纪之初。
三角龙越来越常被认为是角龙亚科的`一个成员,三角龙的祖先可能外表类似开角龙,开角龙生存时间早于三角龙约500万年。
三角龙化石虽然三角龙常被描述成群居动物,但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们为群居动物。但有些角龙类恐龙的发现地点常有数十或数百个个体。
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Bruce Erickson宣称在蒙大拿州海尔河组发现了200个T. prorsus的标本。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则宣称在该处发现了超过500个头颅骨。
因为在北美洲西部的兰斯组(晚马斯垂克阶,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发现了丰富的三角龙牙齿、角状物碎片、头盾碎片、以及三角龙其他的破碎头颅骨。
在1986年,罗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估计在白垩纪,三角龙的数量占了兰斯组动物群的5/6。三角龙的头骨较常被发现,而非身体部分,与大部分动物不同。
三角龙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之前最后出现的角龙类之一。三角龙的近亲双角龙与牛角龙、以及远亲纤角龙也生存在同一时期,但它们的化石较少被发现。双角龙与牛角龙可能属于三角龙。
祖先
专门收集古动物遗骸的加拿大化石公司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与美国蒙大拿州交界地带以南的米尔克河附近发现了一副较为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古生物学教授迈克尔·瑞安等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才把这种恐龙与外表凶猛的食草恐龙家族的其他成员区别开来。新发现的这种恐龙长7米,重约2吨。它生活在白垩纪时代,被认为是三角龙的祖先,是角龙亚科恐龙在北美最早的成员。
引人注目的是,其头骨后面有一个巨大的头盾,边缘有数个钩角。瑞安认为,这个器官可能不是用来防御掠食者,而更有可能是吸引配偶的炫耀物。
三角龙的特性3
角龙的特征是它们的角和颈盾。 它们的头盾可长至超过1.5米。三角龙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状物;以及一对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状物,超过80公分。头颅后方则是相对短的骨质头盾。
它们的四肢短,前脚掌有五个短脚趾、后脚掌则有四个短脚趾。虽然三角龙确定是四足动物,但它们的姿势长久以来处于争论中。三角龙的前肢起初被认为是从胸部往两侧伸展,以助于承担头部的重量。
三角龙的生活习性: 群居、食草。三角龙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和暴龙生活在一个时期,同一个地方,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龙至今难以发现完整的化石,是因为它的什么生活习性? 角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并且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它们在晚三叠世 (或中三叠世)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在地球上生活了 1.6亿 年。是中生代恐龙中最繁盛的动物之一,故此,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 角龙或角面恐龙是鸟臀目草食性恐龙缘头龙类中的一支。
活跃于后白垩 纪(1.44亿~ 6640万年前),被称为恐龙家族的“末代骄子”,它们体长可达 9米,群居生活在一起,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啃食植物。
据《述异记》 记载,“蚊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是龙中之老者了。 角龙类以植物的嫩枝叶和多汁的根、茎为食。它们的头大而长,占身体 长度的1/4 ~ 1/3,前部窄而低,形成一个喙状的嘴。它们的颈部较短,尾也 粗短。
角龙类的脚短而宽,前脚有五指,后脚有四趾,指(趾)末端有蹄状的 构造,善于奔走。 角龙类是把防御的“盾”和进攻的“矛”比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动 物。颈盾就是防护自身的盾,角就是反守为攻的矛。
角龙对食肉恐龙的防御 是积极有效的防御,因此,成功率很高。所以,虽然角龙出现很晚,却能在 短时期内演化出众多类型,这可以说角龙类是进化非常成功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