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渴望交往的愿望受到抑制
孩子渴望交往的愿望受到抑制,现今生活,许多父母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就会要求孩子要乖,不能打扰大人的讲话,其实这是对孩子交流的抑制。下面是孩子渴望交往的愿望受到抑制的内容!
孩子渴望交往的愿望受到抑制1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懂得交往的礼节,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它会让孩子拥有一个正直谦虚的胸襟和迷人的魅力,进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如果有两个孩子,一个有礼貌地喊你叔叔好、阿姨好,而另一个仿佛没有看到你的存在,你喜欢哪个孩子?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喜欢那个讲礼貌的孩子。
不过很多父母应该发现,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懂文明、讲礼貌的,这就需要父母进行恰当的教育和引导,而不可置之不理,当然,也不可由于过分着急就对孩子大打出手。
一位母亲在她的“教子笔记”中讲述了下面的教子心得:
每当家里来了亲戚朋友,需要陪他们聊天时,我就对5岁的儿子说:“乖孩子,你自己去那个屋玩会,妈妈要招待一下阿姨。”
“嗯。”孩子乖乖地答应着,但是不肯动,还是缠着我。
我只好继续劝道:“乖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学会懂事了,自己去那个屋子玩积木去吧。”
“嗯,”他嘴上答应着,朝另一个屋子走去。
但孩子还是不能教人安生,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大声大叫,一会儿又拉着我让我给他排火车,或者在客人面前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模样。
孩子不礼貌的行为让我很是生气,于是,我在与客人聊天间隙,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孩子玩耍的屋子里,小声地把他教训了一顿。
儿子耷拉着脑袋,似乎意识到自己哪儿做得不对了,老老实实呆了几十分钟,但不久就恢复了原样,又吵又闹起采。
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孩子都是这个样子,既让人生气,又让人不得不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不懂礼貌?
有一次,趁着孩子自己一人玩着正尽兴的时候,我走过去,小心地问他:“你看,你现在一个人玩得多好啊,为什么在亲戚朋友面前就变得不乖了呢?”
孩子觉得自己很委屈地回答说:“你光和叔叔阿姨聊天,把我赶到一边去,好像我有多讨厌似的,一个人玩着太没意思了,你不知道我多么想和叔叔阿姨说话。”
这时我才茅塞顿开,原来孩子与人交流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要是早知道孩子的这一心理,孩子也就不会感到如此委屈了。
从此以后,家里来了客人,这位母亲改变了原先的做法,高兴地把孩子叫到跟前,让孩子参与到大人中间来,让他学着招待叔叔阿姨,为客人端茶倒水,洗水果。
小家伙忙得不亦乐乎,客人们都夸孩子如此懂事,孩子呢,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得到了客人的肯定,心里自然感到很满足,也乐意按照母亲的吩咐做事了,干得更起劲了。
这次,儿子与叔叔阿姨混熟了,认识了,下次来做客时,儿子还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还会将自己作品得意地展示给他们看,得到客人夸奖后的儿子心里甭提有多美了。
这位母亲的教子心得启示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想想家里来客人时,孩子受到大人们的忽略,他就会想尽办法—一捣乱、大喊大叫,对抗等不礼貌的行为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父母在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后,不如抓住客人拜访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补偿教育,让孩子进入“小主人”的角色,满足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的欲望,同时也学会了应该如何礼貌待人。
孩子渴望交往的愿望受到抑制2
儿童是通过各种社交活动认识社会生活、了解人际关系的。他们有一种天然的“群集感”。出生二、三个月的孩子,就产生了最初的和成人交往的需要。
当亲人出现或听到亲人说话的声音时,他就会寻找或注视亲人的脸,并以微笑或欢快的动作做出反应。
这是由于婴儿在襁裸时,妈妈给他喂奶、换衣服、换尿布,给他以爱抚,使他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由于接触到亲人的身体,看到亲人可爱的形象,听到亲人温和的声音,而产生满足感和愉快感。
慢慢地他就渴望有人和他作伴、有人对他抚爱,有人和他“交谈”、欢笑,而害怕孤独和冷落。这就是婴儿交往需要逐步形成的过程。
由于孩子有了和别人进行交往的需要和愿望,便逐渐产生了学说话的需要。这些需要又在和别人进行交往中得到满足和发展。并且由喜欢和大人(亲人)交往、游玩,发展到希望和同龄的`小伙伴玩耍、交往。
不让孩子和同龄人进行必要的社交活动,孩子心理的发展将会受到障碍或抑制。独生子女的这种欲望更为强烈。
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错过了渴望交往的时机,孩子的交往欲望会萎缩掉。有人认为,生物学上“用进废退”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目研究中心负责人——哈罗博士关于幼猴之间的联系及其对智力发展和交往能力的影响的实验颇有启发。他将幼猴分五组进行实验。
第一组幼猴只隔离三个月,回去一周后就能合群。第二组幼猴隔离半年,回去后畏缩在一个角落里,不跟其他猴子玩。
第三组幼猴隔离一年,回去后根本不会玩。第四组将没有隔离和隔离的幼猴放在一起后,被隔离的猴子神经失常。
另一组是不隔离的普通猴。隔离半年以上的幼猴的智慧和未隔离的普通幼猴相差很远。这个实验虽然是在动物身上做的,但是它对我们认识孩子的社交活动的意义是有启发的。
从这几组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社交活动对智力或性格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主张儿童要在集体中生活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也是考虑到集体的教育力量以及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而提出的。
独生子女的父母,尤其应该欢迎孩子到小朋友家或请小朋友到家里来和孩子一起玩,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怕家星的东西被弄乱等思想都是不足取的。
家长不应该干涉和限制孩子们之间的活动。当然,帮助孩子选择品德好的朋友和选择好的环境还是必要的。
逢年过节带孩子外出探亲访友,是引导孩子深入社会、进行社交活动、接受多方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成人,尤其是亲友,都喜欢和孩子谈笑、玩乐。
而在这种成人和孩子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各种亲友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思想风貌、气质性格各有特点,他们逗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
孩子在这种不同的环境下接受多种多样的刺激,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促使他们思考问题,而且可以听到、看到许多新鲜事物,接触到各种待人接物的方式,因而能扩大眼界,启迪思维,增长智慧。
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接触面广,有较多人逗引的孩子,都显得比较聪敏、灵活。相反,经常被关在家里,不让出门,缺乏与人交往的孩子,不仅性格上往往有些缺陷,而且其反应能力、活动能力也较差。
带孩子探亲访友,也要注意有所选择,注意防止孩子接受消极的、不良的影响。
有的亲友文化素质差、缺乏教养,爱用一些低级庸俗的语言逗孩子玩,或者爱骂人、好说粗话脏话,或者常常赌博、酗酒,等等。这样的亲友家还是少去、不去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