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独立与依赖
青春期的独立与依赖,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相依,是叛逆期孩子心理的最大特点,渴望独立,但思想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匮乏,经济和生活都还需要依赖父母,下面来看看青春期的独立与依赖。
青春期的独立与依赖1
依赖、独立并存的青少年
王浩威老师讲农耕时代,13岁的孩子打死2只兔子,就宣布自己长大成人。儿童在那时是直接过渡到成人的。青少年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指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阶段。一般称青春期,跨度在12到22岁,比较集中发生在13到18岁。这是青少年性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
俄罗斯大马戏团的空中飞人。杂技演员手抓一个秋千,在高空悠荡,借由惯性抓向另一个秋千。稳稳抓住的一瞬好帅。可当他们放手,还没抓到另一个秋千的“瞬间”,手里是空的……
期间看得见的变化是小个子变大高子,声音变粗,脸上长痘,性器官发展发育。看不见的变化,作为总指挥部的大脑像极了大规模的施工现场,大量神经元、神经突触等着被修剪、整合……
人的一生除了刚出生的头一个月,再没有哪一个阶段能比青春期发展得更快的了。
青春期就是每天都有变化、有各种不确定的陌生。
青少年本就是偏激、偏激到走极端。
青少年是矛盾的,他们在冲向下一个秋千时的满怀希望与胆怯和想停留在原地的依赖与渴望间犹疑。
成人对待青少年也如此矛盾,像对待儿童一样管理和控制,做错事了却像对成人一样要求......
青少年是活力的,他们需要要学习建立同伴关系,对那些仍然将他们当小孩子管理并极具控制欲的父母说“NO”。他们需要将攻击性和力比多从劳作与锻炼中释放,在深度情感连接中流淌。他们需要在痛苦、孤独和迷茫时用早年学到的各种特长来消化苦难。
然而现实的他们要早到晚时时“深耕”于书桌前。相当一部分持续累积的攻击性无法在学习、竞争中升华。
他们面临缺失能消减情绪能量的大运动等特长;面临在修复过往时,早年没有被抱持住、退回到幻想的攻击性因为现实的失控被激活;面临每天“受虐”的学习,在现实中失了外在和内在的空间……青少年的攻击调性不断向内。抑郁成为常态。
脑补青春期的画面,背着过去,负重当下,迈向远方。
青春期是段痛苦的心理发育时期,但是,经历这时期的.痛苦也是为未来的生活积累能量,积累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的免疫力。
作为成人的我们不能假装有办法让青少年这段时期活得轻松,或以“好的成绩”来粉饰太平。
但我们可以告知青少年学会接纳这种生活中的不轻松,这是未来生活的常态。正是生活中到处是坑,才教会他们不断地跳跃坎坷的能力。
青少年应如其所示的被对待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设计作品《名校生抑郁,“天之骄子”的价值困境》真实的记录了部分深受郁抑郁症困扰的学子。
这些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学生,未来可以大有所成的“天之骄子”,然而他们却深陷人生价值困境。
一个外人看起来青春美貌的女孩,暗自祈祷自己能在25岁患上重疾,从而“自然”离世。
原来她所有的“优秀”都无法发自内心地拥有成就感,仅仅是为了感受到被别人“看重”。
翻开她的成长史,发现母亲年轻时学习好却没有文凭,她成为母亲的全部希望。当被确诊重度抑郁,母亲认为她“在为不求上进找借口”。
她空心,因为她活成了母亲的延伸物,她重度抑郁,因为她要找寻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过是她想要被当作一个独立、真实的人被如其所是的对待和养育的极致呐喊。
青春期的独立与依赖2
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有自主意识、渴望心理独立,这是好现象,是自我形成的明显表现,但仅有勇气、努力、自觉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或老师适当的建议、帮助和支持,才更能有效达成目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孩子们的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
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
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
青春期如果过渡的顺利,无论对于父母还是还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飞跃性的成长,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增强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意识,多放手,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让他们自己去感触这个社会,感触这个世界,逐步消除其依赖和抵触心理。
而学会放手也是青春期家长的'必修课之一,渡过这个阶段最好的办法是家长保持耐心,在每一个分歧、矛盾和冲突中去反思和学习,不要以一个过来人的长辈身份去压制孩子,而是抱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和孩子共同成长。
当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困惑或麻烦时,有必要向一些专业人士求助,有了专业指导和支持,家长的教育会更加事半功倍!
青春期的独立与依赖3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依据研究,孩子从12岁开始正式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成为独立的自己,不愿意凡事听从父母的安排,言听计从的标签已经从这个急速生长的独立个体身上被悄然撕掉,这是青春期成长的规律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执行。
但是矛盾在于,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的匮乏,并不能让他们具备处理所有生活、学习上的问题,生存能力的稚嫩让他们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这种独立自主的要求和现实上的被动依赖在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困扰。
所以在面对这正处于青春断乳期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才会常常遇到的障碍是,管得越多,孩子反而越叛逆,甚至我们自己也常常无法接受他们的公然违抗。在这个阶段,小匠认为最好的引导其实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教育应用中的正面期待。
举个例子,孩子慢慢开始不愿意配合父母的一些活动,有时只是因为他不再想做那个父母走到哪就跟到哪的“小尾巴”,想自主独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亦或者只是想自己独处一下,不想掺合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而这时候常见情况是父母以唠叨的方式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过度唠叨,就会发生超限效应,孩子心理抗拒不断膨胀,所谓的叛逆粉墨登场。
首先,如果孩子表现出独处的愿望,我们就要给予孩子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实际情况与年龄特点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
其次,在日常相处中,慢慢转变过去主导的的地位,沟通模式中由发号指令转变为与一个独立生命体的平等对话。比如让孩子占据主动,安排一些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日常安排,给予他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现自己正在成熟的思维能力,满足他渴望被尊重与信任的心理,在这样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他,给予他支持。
所有问题案例万变不离其宗,有的放矢地给他独立的空间与自由,给他需要的尊重、认可与信任。
青春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往往强制“叛逆”听话,很多父母都向往“听话教育“,但往往遏制孩子自我独立意识的健康成长,压抑越严重,在青春期反弹就越强烈。
事物具备两面性, 青春叛逆期是每个时代青少年成长与发展规律的产物,我们没有权利去杜绝它,扼杀它,但我们有义务可以让它发挥更好的效能,把它从危险的状态转变为塑造孩子的机遇期。
接纳孩子在青春叛逆期的不完美,接纳他们的矛盾心理,他们在我们这里有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让他们在身陷囹圄之时选择毫无芥蒂地向我们沟通寻求帮助,让他们在寻找归属感与价值感的青春路途上保持正确的方向。
永远不是去用我们想要的“光明”驱散叛逆期的“黑暗”,而是用接纳与相信的力量,帮助孩子看到叛逆时期自己的内心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