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服饰和住所叫什么名字
白族的服饰和住所叫什么名字,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白族民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以下来了解白族的服饰和住所叫什么名字?
白族的服饰和住所叫什么名字1
白族的服饰就叫白族服饰。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的衣服最大为尊贵。男子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着对襟短褂,下着白色长裤。女子服饰更为艳丽,色彩对比艳明,穿着白色,浅蓝色,粉红色等右衽上衣,外玫瑰红,紫红,黑,蓝色的褂子。
未婚少女梳独辫,末端系着鲜红的'头绳。然后将独辫绕在白色头巾上,腰系绣花短围腰。把白族姑娘装扮得像是一朵朵艳丽的山茶,亭亭玉立。
白族主要聚居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州境内,丽江、保山、楚雄、昆明、玉溪、怒江及四川的西昌、贵州的毕节和湖南的桑植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总人口约180多万。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曾创造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白族服饰的种类繁多,有生活装、节日装、老年装、中年装、青年装、童装等。由于大理地处横断山区,地形、气候较为复杂,加之受自然环境和生活地域的制约,各地的服饰穿戴也有所区别,暂且把他们分为山区、坝区和洱滨区的白族服饰。
历史悠久
白族的服饰历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织出了著名的“桐华布”。早在“南诏”、“大理”时期,白族服饰就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国”之称。白族人热爱生活,有爱花、爱美的传统。“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
大理白族视茶花为美的象征,在家里的房前屋后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饰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选择上,也喜欢用白上衣配红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绽放的山茶花一般。白族服饰,美观大方,朴实、健美,这样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族的服饰和住所叫什么名字2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介绍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服饰发展
远古时代
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南诏时期
大凡华贵的衣服,都要用精丝织成的丝、锦、绢缝制而成。南诏王、清平宫的.服饰皆用锦绣,外缀虎皮,异常灿烂。在唐代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对所描绘的王族和官员的服饰,作了详细的描述。《南诏德化碑》碑阴载用“二色绫袍”做功臣赏赐品。《释名·采帛》:“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
白族服饰族标
白族女服饰主要以无或小领襟旁扣内衣及胯或及膝;年青者多以白、浅蓝、雅布色。随着年龄的偏高、色调逐渐加深;偏于蓝色、黑色等色调。外罩为灯芯绒领褂,年少者及腹;年长者稍长点。腰上系有绣花腰带,围腰重下摆和飘带,下着浅色扭裆宽脚裤,脚穿牛皮底的绣花鞋或绣花凉布鞋。
包头多以挑花印染的方巾或色彩艳丽的毛巾制成。发辫盘于其上,年老者则夹于头后。成年者耳、手上多有饰物,胸前常挂银质三须、五须。而新娘服较为特别,头戴由上百个五颜六色的小绒球制成的帽子,身穿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的衣服,想必人是借用吉大利之意吧。白族男服饰:多为白色对襟上衣,钮扣大多九至十个,外罩是黑领褂或羊皮领褂,下身也是扭档宽管裤,脚穿剪子口的牛皮底鞋;头戴白色或浅蓝色的圆形大包头。
不可忽视的是族标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不同的传统服饰上,而且在同一白族支系的内部其各支系的服饰也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支系特点。由于当时的地理环境或社会经济的不同,在服饰的制作和使用上有所差异,各自传承至今。白族其传统服饰亦然。大理州鹤庆县的白族服装,女头戴大方帽,戏称“海军陆战队”,剑川未婚者头戴布满银泡钉的花鼓帽、鱼尾帽;大理洱海东岸白族戴双缨鱼尾帽、鼓钉帽。洱海渔民好戴瓜皮帽。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白族馆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
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称作“白蛮”、“乌蛮”、“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带有“蛮”和“夷”的称呼;元朝以后,文化属性较为接近汉族的人群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白人”即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明清以后称为“民家”。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是荣程集团文化板块为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非遗保护所搭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共享的平台。其紧扣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大核心要素,围绕生命、生活、生态、生产四项人类核心诉求进行场景设置,全景式输出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生活化、场景化的生活方式。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根据各民族独特风俗分为56个民族非遗手工艺场景展示馆,每个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各民族生产生活场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态的呈现,也是56个民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平台。
白族的服饰和住所叫什么名字3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148.2万,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唐代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白族节日有三月街、绕三灵等。其饮食包括夹沙乳扇、冷冻白豆腐鱼、三道茶、活水煮活鱼、一掌雪、泥鳅钻豆腐等。
白族民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白族男子民族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民族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在颜色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人小孩均喜披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
小孩民族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或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身上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麂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纽子多为银制,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
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妇女民族服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
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潇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成年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袱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人口159.48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自治州大理已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轻工业城市。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礼仪主要有: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